□ 傾城
  歲末年終,霧霾中的江城風波再起。從匿名曝光到網絡刷屏,僅僅兩天時間,一名曾在業內頗有口碑的高級法官瞬即被千夫所指。
  四個月前,上海灘法官事件乍起時,我的一個朋友、某基層法院副院長@八品法曹曾在報上撰文怒斥,“法官之所以聚麋污穢,不是由於制度上存在著對這種骯髒的激勵(事實上,嚴厲的懲戒恰好說明我們的制度在懲惡方面還是有效的),而是在於涉事法官缺乏恥感。恬不知恥,又如何得勇呢?”他甚至不惜以可能激怒同行的方式疾呼要“用群眾眼睛重建法官恥感”。
  在令人窒息的集體緘默中,我能理解@八品法曹真誠的憤怒,大凡在體制內獃久了,憤怒已經成為一種稀缺品。但是憤怒無濟於事,且僅有憤怒是不夠的。一個簡單的常識是,在這個曾經爹爹不疼姥姥不愛的行業,當初撒播的就算不上龍種,你如何能現在去埋怨收穫了那麼多跳蚤呢?而這些年來,我們經受了一輪又一輪對法官職業的空泛拔高,目睹著這個原本應該光鮮神聖的職業被揉弄得越來越苦,當宣傳上“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地自我標榜,渾然無視內里的不堪和一線法官低迷的士氣,只在意切割“絕大多數”和“極個別”時,密集的輿論悶棍和公眾倒彩也許更能讓人清醒。
  可以想見,在網絡時代,這種“報複式曝光”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接下來的歲月里,可能還會有一些人陸續中招落馬,激起一片片歡呼或哀嘆,因為恐怕沒有人會相信這是孤例。但我始終懷疑,在這種內部監督幾乎失靈、僅靠隔牆扔磚來清算的固有格局下,我們能做的有多少?這種靠年輪更替的自我凈化之路又能走多遠?
  客觀而論,近年來,各級法院強調分權制衡,重視道德教育,加大對違紀違法法官的查處力度,“廉政隔離牆”正越建越厚。此外,監督機制增多,檢察機關的監督擴至民事、行政、執行活動中,紀檢監察對法官瀆職行為的監督雖然有限但在加強。不過,僅有這些,只能解決機制性的問題,如果法官群體沒有恥感,就遠不足以實現期待中的司法廉潔。
  經過了漫長的折磨期,對司法新政漸漸呈現出來的返本開新氣象,公眾大多還是有所期待的。但現實是,一邊推進改革重振司法公信的進度讓公眾既信且疑,一邊不時暴露的各種“拆爛污”事件讓法官吐槽無力,如果僅靠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有大刀闊斧的內部清算與激濁揚清,這一張舊船票如何能搭上新客船經受住公眾的期待和時代的敲打?在這個意義上,這一記記不時來襲的悶棍,既真實而有效,又可謂穩、準、狠,哪怕它敲得人神情憔悴、語音低沉。
  數個月前,當京津冀遭遇重度霧霾時,江浙滬的人們還是旁觀的同情者,但在這個冬天,一直自詡著“空氣質量不錯”的很多地區優越感被一夜顛覆,當霾來襲,舉國上下湖山黯淡幾無幸免。司法亦如是。實話實說,無需再有那麼多沒底氣的自我感覺良好,更不要寄予出事在別處的僥幸心,守得雲開見“霾”散,司法自強的風暴下,我們所有人都必將接受洗禮。
  (作者為某法院法官)  (原標題:司法之“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n25hnor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