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兩岸高校的大學生分享他們記錄上海,發現上海,在上海求學、就業、創業的心路歷程。 潘索菲 攝來自兩岸高校的大學生分享他們記錄上海,發現上海,在上海求學、就業、創業的心路歷程。 潘索菲 攝上海市台辦副主任瞿國樑向獲獎學生代表頒獎。 潘索菲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李佳佳 繆璐)隨著兩岸交流的日趨密切,來自復旦等7所高校的百名兩岸學生,通過行走和溝通,用新穎的視角感悟著上海。歷時4個月後,“2014兩岸青年匯----上海趴趴走”報告和總結會21日在上海舉行。
  來自上海財經大學的交換生翁渝婷表示,“從臺灣銘傳大學來到這裡已經4個月了,最讓我感到神奇的是:同是金融建築,只隔著一個黃浦江,但兩邊擁有的竟是新舊不同的時代感。”此外,她還表示,“在行走的過程中,跟上海的同學一起交流,分享不同的感受,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上的互動。”
  感同身受的還有從臺北陽明大學到上海交通大學進行交流的學生譚順渝,“上海外灘保留著整排舊建築,我被那種獨有的懷舊感深深征服,這跟臺北目前只保留很少傳統建築的感覺完全不同。”
  頗具文藝氣息的同濟大學隊伍,用不同的顏色展示著他們眼中的上海。“上海是橙色的,因為喜歡她的午後;上海是紅色的,因為上海人很熱情,是有溫度的;上海又是紫色的,因為她彙集了各國的文化,就像紫色是白色和紅色的融合……”,而來自臺灣師範大學廖婉君更表達了對路邊高大法國梧桐的鐘愛,“上海的路很寬,秋天金黃的梧桐葉是最美的風景,而臺灣因為經常下雨,所以騎樓會比較多。”
  更有意思的是,從臺灣高雄大學到上海大學的交流生莊鬱淇說:“因為之前經常讀張愛玲的小說,來上海之前,一直以為路上的行人都會出口成章,或者引用成語和文言佳句,上海更是古典文學氣息濃郁的城市。”但通過這次行走的活動,“才發現上海是一個國際性的都市,是一個洋派的城市。”
  “兩岸青年匯”活動自2011年起已經連續舉辦4屆,從論壇到訪談到廣播劇,再到今年的上海趴趴走。在這次活動中,兩岸學生利用雙休日,走出校園,在街頭巷尾,一起記錄上海,發現上海,不僅對上海有了不同的認識,更建立起了濃濃的友情,這也“兩岸一家親”的行動體現。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承功也希望,“兩岸的青年人用新穎的視角,敏銳的思緒,律動的審美力和創造力來表現上海的溫馨和美麗,在尋找上海的人文、歷史、美食和時尚過程中,呈現不一樣的上海。”(完)  (原標題:上海新舊時代感融合吸引臺灣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n25hnor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